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位置: 网站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心理体验式学习”走进江南大学第十四期辅导员微课堂

发布日期:2016-11-15来源:学生工作部

10月28日下午,江南大学第十四期辅导员微课堂在笃学楼202开讲。本次微课堂由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董霞老师带领辅导员学习了大学生危机干预专题。区别于传统的讲授模式,此次培训采用体验式学习,在学习进程中用身心感受“此时此地”发生的事情。

“把你的手臂用力往前伸,感受肌肉紧张的感觉……好的,现在放松”,随着舒缓的背景音乐在扩音器中飘出,辅导员们在培训一开始就跟着温柔的女声开始了释压放松活动。他们一个个用力向前伸展着自己的双臂,有的高,有的低,场面既安静又有点好笑。

“当时觉得有点奇怪,但经过5分钟的舒缓,我发现竟然真的有效果,整个人都轻松了”,商学院的王珏老师略带感慨的说到。

对于培训以如此新颖的形式开场,董霞老师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辅导员老师的工作千头万绪,精神时刻处于一个紧绷的状态,只有先放松下来,才能清空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体验学习中。”

 实践出真知:当事人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

短暂的舒缓后,董老师带领体验式学习,进入模拟咨询环节,邀请心理中心的兼职辅导员扮演存在心理困扰的学生,邀请两位辅导员A老师和B老师模拟咨询师的角色。

“老师,我最近觉得活着没什么意义!”学生一开始就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在场的辅导员都为A老师捏把汗。“你这个情况出现多久了呢?” A老师十分镇定,用亲和的声音和学生进行了为时5分钟的谈话。 反馈环节,老师们认为A老师态度温和、平易

近人,善于从学生的话语中找到关键点切入,引导个体寻找自身具备的解决问题资源的谈话方式值得学习。面对相同的学生、相同的问题,辅导员B有着不同的干预方式,“强势”一词贯穿了整个咨询过程。B老师翘着二郎腿,对学生说着“人要有强者心态,不能服输、认命”的时候,一部分老师开始低声讨论,“太强势了,感觉学生不太愿意表达”“从头到尾都是老师一个人在说”,“学生都不敢抬头”…… 两位老师咨询结束后,董老师对谈话过程逐句进行分析和指导。在操练中发现,积极关注、高品质的共情可以跟个体建立良好的关系,促使个体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谈话中紧贴着来访者的感受走,通过问话启发个体去思考,而不是去说教。个体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寻找个体身上具有的解决问题的优势和资源,不要一开始就带入自己的想法和价值判断;个体对他们所做的所说的以及所感觉的都是有理由的。短程谈话的第一个原则是慢慢来,当我们保持与个体一致的节奏,而不是冲上解决方法,是最有帮助的;对更好未来提出一个清晰细节化的图像,能帮助个体设定目标,激发更好未来的可能性。

收获满满:接纳危机、挖掘希望,保持专念成为干预关键

“学生来找你聊聊时,你可以通过非言语行为的观察,判断学生是不是有难以启齿的内容。有时不妨多给他们一些时间,等待他们做好准备再开口,让他来主导谈话的进程。”在辅导员反馈的基础上,董老师又细致讲解了危机干预的原则、如何理解自我伤害行为、如何做好干预的保护性工作三个问题。她通过个案分析带入危机干预的11个原则:利用个体所具有的;聚焦在活下去的理由上;让每次遭遇都有治疗价值;接纳危机;挖掘希望;帮助个体建构建设新目标与当事人以及同事合作;利用系统开展工作;保持专念;注意自己的言语;评估有效性;做自己能做的。在危机情境中,董老师谈到理解自我伤害行为最有用的方式就是仔细倾听个体是如何描述他们的经历的。有时躯体上的痛苦能够帮助个体缓解情感上的痛苦。更有用的选择包括把这些行动视为一种有目的的病态的自我帮助行动,作为应对行为的一种形式可能是适应不良的,但是仍然是一种应对,作为一种问题解决的行动,可能是病态的,但仍然是问题解决性质的。理解自我伤害行为的逻辑,“你做这件事一定有一个很好的理由”。一旦你理解了个体想从自我伤害中得到什么,或试图得到什么,老师就可以寻找替代方法,用较少伤害的方法去获得他们需要的东西。培训最后,董老师谈到对干预的保护性工作就是不要忽略一系列有用的努力。第一是要建立安全感,包括情感上和生理上的;第二是要缓解或者至少能够接纳个体的痛苦和愤怒,从特定的角度来讲,接纳的含义包括了使用平和的语言,引导和强化个体平静的一面,聚焦在资源和可能的改变上,关怀性注意任何可能是“微小”的但是能够立即帮助个体释放压力的那些因素,一旦能产生效果,接纳就成为带来希望的开始,至少可以避免走向生命结束的痛苦,这样的希望能够抵消个体那种问题无法逃避,无法终止无法忍受的念头。

     

培训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