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不停歇 “合成”向未来
【个人简介】
胥睿睿,男,汉族,1994年2月生,生物工程学院发酵工程专业2020级博士研究生。以专业第一成绩入选陈坚院士团队,以第一作者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IF=16.6)、催化顶级期刊《ACS Catalysis》(IF=13.8,封面文章)等期刊发表文章5篇,参与文章发表16篇。申请专利11项,其中国际专利2件,科技成果转让上市公司,总金额超2000万元。曾获国家奖学金等荣誉奖项15项、奖金累计超18万元。作为学生代表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伦世仪传》首发式上发言,两度获评生物工程学院“年度标志性成果”,连续两年被评选为院士团队“科研创新之星”,团队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省级二等奖和江苏省研究生“先进生物与绿色环保技术”创新实践大赛三等奖。
【个人事迹】
“循环”不停歇 “合成”向未来
江南校园美得像一首歌,让人忍不住单曲循环。生物工程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胥睿睿,自以发酵工程专业第一的成绩入学加入陈坚院士团队以来,就立志用合成生物学在江南留下自己的“循环”足迹。作为一名新时代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胥睿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以“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为己任,他广泛阅读文献、勤练实验技能、乐于合作、勇于创新,积极参与师兄师姐的实验课题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碰壁不气馁,时刻保持积极的态度,帮师兄师姐解决小问题小实验,当以共同作者身份参与了发表在《Green Chemistry》《Carbohydrate Polymers》等杂志的工作,他首次感受到了科研的魅力,小小的科研种子逐渐地发芽,科研“循环”之旅自此开篇。
一、第一次循环:潜心沉淀、上下求索
入门“循环”,要肯钻研。在博一期间,当他拿到自己的课题,就一头扎进了科研的世界里,在海量的实验中发现问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抓住问题的关键。一次实验中,他意外发现对照组PAPS(合成抗凝血药物肝素的辅酶)的转化率超过理论转化率(50%),多次重复后同样的结果困扰着他。习总书记说“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胥睿睿也坚信这其中一定有内在的原因。通过对实验组分一一排查,经过夜以继日的比对、分析和千百次的试验重复,他首次鉴定了从未报道过自然界的焦磷酸激酶活性,因此构建了闭合“循环”的ATP再生系统,完成理论转化率100%底物ATP向PAPS转化的工作(传统为50%),并将实验结果推广到更多领域的分布,最终成果发表在国际催化领域的顶级期刊《ACS Catalysis》上,完成了在江南的第一次“循环”。
二、第二次循环:深耕细究、笃行蓄力
深耕“循环”,要能吃苦。虽然在博一就已经拿到了博士毕业的“门票”,但他并没有懈怠和放松,以苦作舟,践行“自找苦吃”的江南担当。为了便于PAPS的连续催化合成与分离纯化,他提出“自组装固定化酶”表达策略并建立了连续催化体系,实现了PAPS的连续“循环”催化合成,固定化酶可循环10次以上,简化了操作步骤和降低了成本,实验成果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合成生物学权威杂志《ACS Synthetic Biology》上,这是他在江南的第二次“循环”。
三、第三次循环:行将致远、勇攀高峰
延续“循环”,要敢突破。在合成重要药物肝素的过程中,传统的合成步骤中由于存在有毒副产物,延缓了工业化的进展。在借鉴天然合成途径的基础上,他想到构建以廉价硫酸盐和聚磷酸盐为初始底物的PAPS人工再生循环系统用来合成磺酸基化合物,通过模块间的巧妙设计与闭合级联,成功实现了系统的构建。为了缩短循环路径,他大胆提出了非天然APS(PAPS前体)也是一种潜在的磺酸基供体的假说,因此筛选了全部类别的磺基转移酶,首次证明了非经典磺酸基供体的存在,该发现颠覆了传统认知,有望改写生物化学教科书有关知识。在此基础上,他构建了基于APS再生的超短“循环”再生系统,大大简化了肝素等药物的合成路径,并将结果发表在国际综合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江南完成了属于他第三次“循环”。
拓展“循环”,要勇创新。三次科研“循环”带来的成果两度获得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年度标志性成果”和生物工程学院2024学术年会优秀墙报一等奖。他以此研究申请了8件专利,其中国际专利2件,相关结果成功转让到包括合成生物龙头企业华熙生物等生物公司,累计转让金额超2000万元,切实推动了磺酸化工业化的步伐。同时,他积极参与各项创新创业类活动,带领团队通过创新的互联网技术解决了实际社会问题,获得了第十一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二等奖和江苏省研究生“先进生物与绿色环保技术”创新实践大赛三等奖。此外,他敢为人先、锐意进取,在校期间,曾获得国家奖学金、优秀研究生、伦世仪奖学金卓越奖(2次)、天野酶制剂一等奖等15项荣誉奖项、累计奖金超18万元。
四、第四次循环:乘风而上、面向未来
传承“循环”,要踏浪行。“循环”不仅是胥睿睿的研究课题,也是他学业生涯推动力的真实写照。2022年,胥睿睿作为学生代表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伦世仪传》的首发式上发言,汇报科研创新方面的成果,当他手捧着沉甸甸的传记时,书籍里院士的故事深深地鼓舞着他,能够有幸在院士团队学习的他,更加坚定了在科研上发挥自己能量的决心。他也致力于将精神传承、将循环延续,参与国际和国内合成生物学会议10余次,连续两年在未来食品科学中心“博士创新论坛”中作主题分享,乘东风踏浪行,以生物造万物,“合成”无限未来。
立足科研实践,打造“科研创新求真知”的“新质生产力”。“循环”不停歇,“合成”向未来,合成生物学赋予未来无限可能,胥睿睿将继续以青春之力书写“万物生长,合成未来”的人生新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