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处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教育有方、管理有序、服务有质”为目标,以“条线带动、全校联动、师生互动、学生主动”为机制,圆满完成各项工作。2009年,学校成为教育部30个创业人才培养实验区之一,创业教育研究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心理健康中心获批成为省首批示范中心;就业工作获省先进单位称号;管理工作获省学生管理创新一等奖;学生工作成果先后6次在部、省级大会交流,数十次在教育部官方网站等权威媒体刊登报道。
1、部门理论学习常态化、制度化。 部门高度重视理论学习,不断健全学习制度,拓展学习形式,丰富学习内容。一年来,共完成(或参与完成)各类调研报告和管理论文30余篇,其中公开发表的有8篇。
2、学习实践活动重结合,求实效。 按照学校党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学生党员学习实践活动,做好组织领导工作,掀起理论学习高潮,进一步发挥学生党员模范带头作用。50余次深入学生一线开展调研,与超过100名学生党员进行了理论交流与谈心活动,先后向学习实践活动《日报》、《简报》和《专报》供稿30余篇,并在《江南大学报》完成专刊8期,专题报道和评论数十次。
二、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与时俱进,永葆活力。
1、科技引领,创新大学工数字平台。 整合运用数字化技术改进学生工作,构建数字化学生工作管理体系。面向不同群体召开研讨会、座谈会20余次,积极配合信息化办公室做好调查研究、需求分析和流程再造,前期基础性工作已基本完成,相关建设工作正在快速推进之中。
2、理念引领,创新大学工研讨平台。 坚持“以工作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的理念,积极拓展学生工作交流研讨平台。改进学校辅导员论坛模式,创新研讨形式,开设沙龙分论坛,确定就业、资助等6个专题,并细化到16项研究方向,形成了群策群力的工作机制。
3、品牌引领,创新大学工展示平台。 以打造江大品牌为目标,以“展示成果、宣传理念、营造文化、服务育人”为宗旨,积极筹建“大学生发展中心”,努力形成学生工作的江大风格、江大气派、江大特色。目前,设计等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力争年前启动施工。
三、以教育引导为使命,育德养心,润物无声。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以德养心。 开展“四种教育”,做到“典型教育引路,文化教育熏陶,主题教育强化,网络教育渗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通过提高认识、提高觉悟引导学生实现人格健全,心胸阔达。今年,我们先后举办了“基层就业报告会”、“三好标兵答辩会”、“优秀班集体评选展示会”、毕业生“三思”主题教育等活动,开通“思想政治教育在线”网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显著。
2、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载体,以心育德。 完成全校6300余名新生心理普查工作,接待个案咨询300人次,开展团体辅导50次,实施危机干预20次。组织专家讲座26场,编发心理健康手册万余本。开展心理剧大赛、广场心理咨询等宣教活动。新增22人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以心育得”成功经验得到了广泛认可,并在全国辅导员论坛上作大会交流。
四、以管理服务为己任,解困助业,责无旁贷。
1、扶贫扶志,为人生点亮希望。 进一步完善各种资助政策,规范资助程序。今年发放国家级奖学、助学金838.3万元;申请国家助学贷款668.4万元;发放勤工助学费129.2万元;减免学费和困难补助累计162.7万元;获得各类社会资助360.32万元。同时,在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的同时,加强扶志工作,举办了诚信教育等活动,取得预期效果。
2、就业指导,为启航指引方向。 针对严峻就业形式,多渠道开拓就业市场,建设市(区)级人才市场校内分中心,实现岗位供需比3.41:1,高于上年同期。大力推进基层就业工作,32人参加“西部计划”、“苏北计划”,64人到村任职,17人应征入伍。实施困难学生就业援助工程,“八大举措”帮助贫困毕业生充分就业。截至12月24日,2009届本科生就业率为95.27%。
3、创业教育,为梦想插上翅膀。 积极探索“开放式、联动型、实体化”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导师制”队伍建设,推进多层次创业基地建设。顺利通过“教育部创业实验区”建设中期检查,“省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成效显著,“省创指委”工作得到肯定。